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霞飞彤色染,浪涌夕阳红,千百年来,太湖就以它独特的风韵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诗画水乡。上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整体稳定在Ⅱ类水平,但伴随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太湖地区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工业排污量与日俱增,湖区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类污染物和营养盐加速流入湖体,太湖蓝藻暴发事件为环太湖地区敲响了警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常州地处太湖上游,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高标准推动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
2022年,常州水环境质量达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和省考断面累计优Ⅲ类比例均达年度考核目标;累计优Ⅱ类比例同比分别上升10个百分点和25.5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优Ⅱ类比例提升幅度全省第一;全市国省考断面总磷均值同比下降13%。湖泊作为常州市宝贵的水环境资源,这一年同样取得令人欣喜的改善,2022年,长荡湖、滆湖总磷低于0.15mg/L,同比分别下降18.1%和12.3%;竺山湖蓝藻水华发生次数、面积、蓝藻密度处于近5年来最低水平,太湖治理连续十五年实现“两个确保”。
常州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区域内纺织、印染、电镀企业密集,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对工业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常州市近年来秉承“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域推广”的治理思路,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一是强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2022年我市开工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二是全面完成园区限值限量管理,全市共12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全部纳入限值限量管理并建成监测监控系统。三是加强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在太湖流域率先印发《常州市涉磷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涉磷企业分级分类,编制实施“一企一策”规范化整治方案。区域经济的发展绝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常州正在结合产业结构特征,走出一条工业水污染治理新道路。
▲金坛工业污水处理厂
▲武高新工业污水处理厂
▲经开区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
截至2022年,常州市常住人口536万人,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做好污水收集处理是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课题,对此,常州开展2021年度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组织编制提升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实施方案。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聚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的同时,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工作推进,着力打造治理样板,新北区依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有序推进省级试点建设,区域设施专业化运维比例达95%以上,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形成排水信息化综合管理。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太湖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水环境污染和湖体富营养化进程,为深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源头削减面源污染,常州市从种植业清洁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池塘养殖生态化改造等各方面系统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截至2022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100%,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4%。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1149.36亩、长荡湖境内6.98万亩、滆湖武进境内1.09万亩围网养殖全部清退到位。
▲武进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
▲新康村高标准农田
▲指前镇数字化渔场
常州市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水系复杂,水环境容量较小,小河浜、断头浜较多,常州市在做好骨干河道水质保障提升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支流支浜消劣整治,2022年,编制印发《常州市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整治要求,完善评价机制,以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工程为抓手,结合区域河道特点,编制实施“一河一策”系统性提升方案。
竺山湖属太湖西北角半封闭型湖湾,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湖区蓝藻聚集严重。常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入湖污染治理和湖体内源污染削减,近年来竺山湖富营养化程度持续下降,藻情水情日益稳定,但常州市从未放松“两个确保”这根弦,积极贯彻落实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各项防控部署,近年来探索建立出一套预警-溯源-打捞-资源化利用全流程蓝藻防控处置体系,2022年新增日处理能力1000吨一体化藻水分离船一艘,目前设有蓝藻专用围隔11000米,具备4800吨/天藻水、50吨/天藻泥稳定处理能力。
2022年,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规划陆续发布,在充分肯定治太成绩的同时,也对太湖治理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未来,常州市将持续聚焦治太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我市“十四五”治太目标,力行标本兼治之策,推动太湖水质持续稳定改善,为全省高质量完成治太规划目标作出常州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