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环保新闻 >> 内容
我的执法之见丨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非现场环境执法初探
发布日期:2023-02-07  来源: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号:〖
 

编者按: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启新程。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常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系统认真落实省厅春训要求,以“我的执法之见”为主题,围绕“执法方式创新、精准化执法、提高执法效能、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等内容开展征文活动。全体执法人员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征文活动。从今天开始,小编将陆续推出“我的执法之见”系列推文,充分展现我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风貌。

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掌握和利用信息是极其的重要。对环境执法工作来说,以信息化技术赋能非现场执法的创新之路,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出现而诞生的概念,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的拓展和变化。最初只是指用计算机处理各种数据的技术,后来演变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信息化技术的分类很多,涉及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比如工业“智转数改”、政务信息化、警务信息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等。

二、非现场执法领域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地推进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变革和发展,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在环境执法领域的应用。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看起来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建设了几十上百个信息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环境信访、环境执法、排污许可管理、固废管理、环境信息统计等上述罗列平台,这些平台目前主要是为开展具体业务工作提供服务。从环境管理所需信息的收集、转化存储、分析加工、多场景应用等四个环节粗浅地分析一下,当前信息化应用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收集的数据难以用做证据

目前,各地不同的环境信息平台收集了包括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固危废转移等环境管理数据,还收集了工商登记数据、企业纳税数据、危化品登记数据、能耗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信息。受不同条线的不同收集渠道、不同参考体系、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用途等因素影响,靠单一的非现场执法方式收集的数据尚不能完全证实环境违法行为事实,也难以满足执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用于非现场执法的难度较大,目前主要当做线索使用。

(二)信息多头管理分散使用

生态环境信息化走到今天,不同条线职能分散、多头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来自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危险废物管理系统、排污许可管理平台、自行监测信息发布平台、环保脸谱系统等平台的不同格式的海量数据,如何分类存储、清洗转化、逻辑关联是至关重要的。但生态环境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普遍存在另起炉灶、另立山头的现象,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收集、处理、应用信息“数据中台”,未能做到信息有效兼容、逻辑关联、互联互通,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技术共通共享的理念。

(三)功能单一多场景应用有限

如何分析加工各平台的海量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是实现非现场执法领域环境信息化的关键。当前普遍是使用电子表格,将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导出至Excel表格后,用函数公式进行分析加工,优点是简单易上手,缺点是只能处理少量数据,效率低。上述报表数据统计过程过于依赖手工汇总,源系统数据的不完整、不规范,也缺少连续对比及规律分析的过程,使得环境执法部门无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精细分析,降低了使用信息平台数据的积极性,致使耗费人力物力统计的多维度数据并没有充分应用于执法领域。

三、非现场执法领域信息化突破口

信息就是证据,非现场执法离不开信息数据。从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和信息化时代背景来看,亟需加强执法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一个集问题感知、分析研判、预警执法、辅助决策的信息化平台。

(一)深度拓展环境信息收集渠道

多措并举推进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的全域、全量汇聚和共享。一是找准着力点,全面梳理辖区内固定污染源,按照应装尽装、有效监管的原则,拓展其污染物自动监控与信息化水平。对于游离于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的排污单位,也要全部纳入“底数”中,全面掌握生产情况、能耗数据、考勤及税务等信息。二是拓展监管覆盖面,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业特点、排放特征等因素,综合运用数值模拟、污染来源解析的技术手段,督促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有针对性的推进全过程自动监控、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智能用电监控等建设。三是搭建数据中台,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重建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快速实时挖掘系统数据,实现“一平台共享共用、多节点互联互控”。

(二)做细做实多元化数据分析研判

在充分采集环境信息后,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分析、研判,将环境治理体系的信息感知能力转化为调控监管能力,实现信息数据增值。在传统的手工数据分析基础上,充分运行数据模型、机器学习等技术自动重构数据,联通自动监控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现场检查情况等有价值信息,建立数据关联,实现单个污染源所有数据实时共享、无缝衔接。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设定不同的分析模块,发挥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及想象力,自动梳理企业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危废管理等可用信息,定期进行全方位巡检,实现数据驱动模型与传统机理相融合。

(三)科学搭建全场景智能交互平台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工业三维可视化、数据交互、运行模拟、仿真控制等要素,完成对真实污染源的数字映射,并结合环境执法实际需要,整合生产流程、设备管理、污染物排放等数据,将实时运行的情况反映到全场景智能交互平台中,实现虚拟与现实、数字端与物理端交互联动。通过模拟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实现智能交互平台的自动远程监管,代替执法人员处理复杂、繁琐、大量的机械化日常巡查工作,将人从重复性的系统操作中解放出来,去更好的应对非软件操作类的工作,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四、环境执法领域信息化发展展望

依托信息化技术,将各业务平台信息进行集成,实现全方位整合、全数据上云、场景化应用,以信息化促规范化,以规范化促管理能力和执法效能提升。

(一)环境执法工作更加高效

传统的环境执法非常依赖经验,随机性和滞后性明显。发展信息化技术,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线索,拓展非现场执法渠道,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实战,用科技弥补人力、物力、知识的不足。为了更好的规范现场执法,在确定环境执法对象时,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分析筛选,锁定重点监管区域、行业和污染源,有利于现场执法有遵循、有重点的开展,有效提升问题发现效率和执法效率,使得环境执法工作更为精细化。

(二)环境执法队伍管理更加科学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现有智慧移动执法平台进行完善优化,增加相关模块,对各直属局的环境执法及履职效能进行评估。系统支持实时显示全市、各直属局环境执法重要数据,并查看当前现场执法情况、执法流程等信息,实现对执法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同时,根据执法力度、执法成效、执法规范、执法满意度等指标,每月对各直属局的执法情况动态开展评估,每季度进行打分排名,年末自动生成全年执法履职效能评估报告。通过晾晒核心数据的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进履职尽责,提升执法效能,实现精准考核。

(三)企业环境管理更加规范

企业作为污染排放主体,应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环境执法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人才荟萃和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技术评估企业的合规水平,分析出一定范围内企业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挖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的优化点,进而帮助企业对工艺和产品的改良,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实现污染物源头治理和企业效益提升的双赢。

(四)公众参与监督更加便民高效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事业最基本的推动力,环境信息化为环境治理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智能交互平台模型,数字孪生技术支撑的平台也能够承载丰富的应用场景,其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很明确的一些逻辑关系,可以适时开放公众端口,公众通过平台的云漫游功能实现虚拟参观,敲开元宇宙的探索之门,以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面参与环境治理和助力环境执法的氛围,同时也扩大了政府的环境信息数据储备。

统而言之,公众利用掌握的环境信息,可以用来监督排污者和执法者,也可以用来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也可以用来达到一些非法目的;排污者利用掌握的环境信息,可以用来改进包括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在内的内部环境管理工作,以合法规避法律风险,也可以通过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以规避监管;执法者利用掌握的环境信息,可以用来监督排污者、回应公众关切,以履职尽责来减少履职风险。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给各个行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要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服务非现场执法工作,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不断夯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基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信息化支撑,为把江苏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的省域范例凝聚智慧和力量。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邮编:213022
联系电话:0519-8568273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维护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累计访问量: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