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环保新闻 >> 内容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常州: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发布日期:2022-10-24  来源: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了专门阐述,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倍感振奋鼓舞,深感重任在肩。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必奋斗其时。常州市生态环保铁军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体现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实绩上来。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优异的生态答卷,为全市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筑实生态根基,为“美丽常州”“美丽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年奋进卓有成效

十年砥砺奋进,常州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地区生产总值由4039亿元跃升至8808亿元的同时,生态环境仍然持续大幅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印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2015年相比,常州全市PM2.5浓度由5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36.8%;国省考水质断面优Ⅲ比例由42.4%上升到92.2%,提升49.8个百分点,除湖库外,河流断面基本都达到了Ⅲ类水;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均创有监测历史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2022年1-9月,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0,同比下降10.4%,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

各项指标中,全市1-9月PM2.5浓度32.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1%,改善幅度全省第2;二氧化氮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5%,改善幅度全省第2;臭氧浓度18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改善幅度全省第1。

常州北枕长江,南接天目山余脉,东临太湖,西靠茅山,自然地理区位独特和生态环境禀赋良好,在建设美丽江苏、实现绿色发展上可以大有作为。

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握新一轮的“时与势”,找准定位、趁势而上,确定了“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的目标任务。早在2022年4月,常州就出台《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探索符合常州特点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积极塑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绿色发展更加鲜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近年来,常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长江大保护卓有成效,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签约关停31家、安全拆除20家,连片复绿2000亩;创新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累计整治各类“散乱污”企业1188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6.46%,较2018年提升4.42个百分点。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专项摸排,建立拟建、在建“两高”项目清单,严格节能审查。出台《常州市印染行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完成35吨/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或以清洁能源替代,65吨/时以上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大唐国际金坛燃机热电联产、华润钟楼天然气分布式等一批重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131.89万千瓦。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集装箱多式联运。2019年以来,全市铁路货物发送量逐年提升。常州港煤炭、金属矿石集港水路运输占比分别达95%、100%。

未来常州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长三角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绿色化融合带的优势,持之以恒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治污攻坚更加深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近年来,常州强化源头治理,精准治污、系统治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常州成色足。

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13392项重点治污工程项目,向上争取各类污染防治资金24.59亿元。电力、钢铁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全面完成脱硝改造;推进原辅料源头替代,开展涉VOCs集群企业排查整治;持续增加机械化清扫保洁,建设工地全面推行六个“百分百”标准。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333”行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153.95万吨/日,配套运行或在建尾水生态湿地净化规模达到40.4万吨/日。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危废处置能力由2017年的6.75万吨/年增长至20.06万吨/年;市区建成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均达100%。

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未来,常州会继续多措并举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太湖污染治理,深化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水质藻情监测监控能力,加强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坚决守住“两个确保”底线。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开展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与调整,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科学划定噪声防护距离,强化夜间施工噪声管控,营造宁静休息空间。


生态成果更加丰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近年来,围绕“山、水、林、田、湖”特色资源,坚持“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核心,常州采取“增核、扩绿、连网”三大措施,持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

截至目前,常州累计增核3.6万亩、扩绿1.72万亩、连网525公里,累计完成造林8.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89%,较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4.6%,较2017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完成34个关闭矿山宕口生态修复治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220个,新增省级绿美村庄224个,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个。积极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被纳入《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典型案例》。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体系。

各地也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溧阳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坛区荣获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试点;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和天宁区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未来,常州将进一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样板,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生态绿城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方面着力。

利用好长三角跨域生态环境保护交汇区的生态资源禀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保护专项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强化造林绿化,大力实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继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专项行动,围绕“增核、扩绿、连网”三大措施、以“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建设、生态廊道和绿道建设”为主要抓手,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着力建设沿长江、沿运河、环太湖等干线绿廊,持续放大“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常州市生物物种名录,建立健全全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落实长江、太湖等水域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综合利用人工干预、生物调控、自然恢复等措施,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打通鱼类洄游通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将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创优目标。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邮编:213022
联系电话:0519-8568273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维护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累计访问量: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