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充分运用自动监测、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非现场监管方式正逐渐成为环境执法部门精准治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积极体现了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减少现场检查的大势所趋。
3月10日,根据污染源用电监控平台预警发现常州市某印刷公司治污设施用电数据曲线波动异常,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情报专班立即响应,通过信息研判,初步判断该公司的光氧+等离子废气处理设施用电数据在0.04kW波动,远低于0.1kW的触发功率,疑似涉嫌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
锁定线索,执法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发现该单位的废气治理设施电源控制盒上的引风机、等离子、光催化开关均处于开启位置。但是执法人员仔细检查相关设施,却发现只有引风机正常运行,“等离子”和15个“光催化”的指示灯均未点亮,进一步调查证实废气治理设施未运行。铁证面前,企业负责人懊恼万分,承认日常巡检草草过场,往往只检查电源启动开关后,便不再进一步巡检。
该行为属于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以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对该违法行为启动立案调查,并于3月12日查封该单位的产污设施。
非现场监管只是目前智能化监管的一个缩影,将“撒网式执法”转为“精准式执法”,有效提升了执法效能。执法人员不需要到达现场,便可以通过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多种科技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情报研判,实现精准治污的目的,在减少对企业干扰的同时提高违法问题的发现率,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