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环境答卷
发布日期:2020-01-16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的一年,承载着愿景也荷载着责任。

站在本世纪20年代的崭新起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信、更有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江苏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用智慧和汗水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环境答卷,让这份“绿色答卷”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标注!

读懂答卷之一:绿色发展,定力坚如磐

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靠疾风骤雨。抓绿色发展的定力,比黄金更重要;久久为功,乃工作之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专门用一部分篇幅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

逢会必讲、逢件必批、逢事必抓生态环境保护,这样一种工作“常态”,传递出高位推进、保持定力的“答卷意识”——

去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带队拜访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合作框架协议》。部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生态环境部、江苏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充分体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意志,以及生态环境部对我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可。

省政府出台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3个基础性建设方案和运输结构调整、做好减煤工作等多项通知。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推进“1+3+7”治污攻坚作战。

去年12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鲜明提出,“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加快形成由环保倒逼发展转向激励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提法,新共识,也催生出新思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来,实招迭出,招招“破冰”,江苏环保人与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新能源车推广和老旧车辆淘汰,强化船舶污染防治和油品质量监管,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和轮作休耕、退圩还湖,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和农业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绿化造林和露天矿山整治……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已经形成。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徐州市贾汪区建成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溧水、锡山等7个地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全省累计建成1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因为定力,所以接力。江苏生态环境质量跑出了一年胜一年的好成绩。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江苏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高度肯定江苏工作。

读懂答卷之二:攻坚克难,发力势如虹

坚持问题导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我省敢动真、敢碰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对全省纳入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的企业和工地进行专项检查。行动的背后,是一以贯之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恒心。

一年来,开展“降尘治车”“溯源提质”“溯源增优”“江河碧空”4个蓝天保卫行动,加上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扬尘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任务落实,年度安排的6130项重点治气项目全部完成。

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聚焦行动,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创新运用用电监控、重点源在线监控、网格化监测系统、走航监测、遥感遥测等先进手段,依法、科学、精准开展综合防治,实现全年重污染天气减少78%。

2019年,苏州瞄准“精准治气”发力。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实现全市94个乡镇(街道)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点位长制”街道全覆盖的城市。

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江苏,六分之一面积为水域,江海河湖俱全。治水之难不言而喻。发端于太湖治理的河长制,如今已在全国推行。各地、各部门结合碧水保卫战、生态河湖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治理和长效管护。从省领导到基层干部,全省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在全国率先交出“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庄严答卷。

不仅如此,江苏制订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太湖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攻坚战专项方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断面水质达标,开展重点县区水质排名;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城市及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开展“千吨万人”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全面开展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六大重点行业企业提标改造;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启动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既“治已病”更“治未病”,江海河湖“生态共同体”越来越健康。

读懂答卷之三:管治并举,规制硬如铁

生态文明是“干”出来的。“干”就是责任,就是要强调执行,一着不让靠“制度之手”的自律与他律。江苏始终依法依规监管,以铁规矩、硬约束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推进督察问题整改,江苏毫不含糊,立行立改。去年,省委、省政府制订《江苏省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大气污染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整改方案明确的50项整改任务,实际完成24项、基本完成5项。完成第四批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对前三批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长江经济带国家警示片披露“17+1”个问题已整改销号15个。

针对风险防范,开展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化工园区43个、企业5755家次,交办各类环境隐患6425个,跟踪督促整改。2738家较大及以上等级环境风险企业完成“八查八改”现场核查。指导12个设区市、93个县(市、区)完成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环境保护并非单打独斗。去年2月,我省在全国首创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上线,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全流程、嵌入式再监督,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办结了一大批群众投诉举报,环保执法效率和老百姓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合力攻坚,源于综合监管平台对13个设区市问题线索统一监督管理,将14个担负生态环境保护法定监管职责的部门全部纳入,纪检监察机关对各地各部门实施全流程实时监督。截至目前,共收集39.2万条线索,九成以上已办结。

精准施策,才能规范执法。去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审议;研究起草《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制订《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年内发布10项环境标准,为历年最多。

建立政策“工具箱”。编制完成全省“三线一单”,划定4208个环境管控单元;全省累计下达环保行政处罚决定书14158件,罚款金额12.46亿元;对432家守法情况好的企业,给予减少检查频次、简化环评程序、优先安排补助资金等激励政策;1278家环保信用好、治污水平高的企业纳入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名单……破立并举,奖惩兼用,机制杠杆正向引导,激发了企业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

读懂答卷之四:佑护民生,服务温如春

生态环保,关乎民生。做好服务“大文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每一步,才能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真正体验到绿色发展的力度和生态福祉的温度。

去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省生态环境厅将2019年作为全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年”。放出“大规模开展宣传培训、及时有力回应诉求、更大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全力支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出更多正向激励措施、启动园区集成改革试点”等六大实招,既要用霹雳手段、也要有滴水穿石,切实达到“服务是更主动、更精准、更高效的监管”的效果。

服务重大项目讲主动。提前介入、主动对接省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线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其中102个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分别提出无害化穿越、修改项目选址避让、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等解决方案。服务地方方面讲合力。建立厅市会商机制,指导地方制订减污扩容方案,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总量指标、规划环评等问题。建立“1+13”专家帮扶模式,帮助地方组建专家团队,会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服务企业方面讲换位。去年12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行业协会座谈会,邀请省纺织、化工、钢铁、建筑等10家行业协会代表,听取对江苏生态环境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各行业如何更好实现绿色发展。如此听取企业心声,足见江苏环保人全力服务的拳拳之心。在我省,每月第四周的周四为“企业环保接待日”,累计帮助1725家企业解决1980项治理难题,这一创新做法被其他省份借鉴。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绿色债券贴息、绿色担保奖补、绿色企业上市奖励等政策,“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建立“金环对话”机制,牵头举办环保项目银企对接会,促成159家企业的185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意向融资169亿元。率先推出“环保贷”,155个环保项目获得贷款77亿元,节约融资成本6545万元;2019年累计安排绿色金融奖补资金1817.82万元。

环保是民生大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苏生态环境改善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气治理攻坚中指导地方提前做好清洁能源供应,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明确要在完成养殖当期后再安排搬迁。指导流动餐饮摊点进入管理规范的室内经营,不搞简单取缔关闭。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信访矛盾攻坚化解,制定环境信访工作规范,出台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意见,没有发生重特大环境事件,2019年,全省环境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15.6%。

民声民意总关情。民有所呼,策有所应,江苏环保的服务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抹上又一浓浓的绿色。

链接:

数据印证

一组组“最”数据,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书写在年度答卷上——

2019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77.9%,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优Ⅲ比例69.2%、劣Ⅴ比例1.0%),是“水十条”实施以来优Ⅲ比例最高、水质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优Ⅲ比例升幅在长三角地区最大;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1.1%,同比上升17.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太湖治理连续12年实现“两个确保”,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9.2%和5.1%;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89.7%,同比大幅上升41.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是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1.4%,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这些奋斗得来的“数字”,带着过去365天的艰辛,带着江苏环保人一地一域的耕锄,也带来了百姓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的多了,越来越多的“江苏蓝”成为江苏人“炫”幸福的谈资;身边的“龙须沟”变身景观河,碧波涟漪,柳岸绿堤,滨水地带成为群众日常散步的“幸福地带”;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它们”重回我们的视野,长江江苏段江豚戏水不再偶然,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的太湖“吉祥三宝”不再罕见,连云港灌河口四腮鲈鱼和伪虎鲸结对回游不再诧异……微观的生态标本,具体的生态体验,生态环境质量趋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逐渐构筑起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景观”。

掩卷思考

一年来,全省上下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正加快成为生动现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

成绩勇于归零,才能看清前行的路、走好更难行的路。由于江苏经济结构偏重、工业企业众多,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攻坚克难、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对照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江苏的环境质量还有差距;对照环境容量偏小的现实,全省的污染排放强度仍然过大;对照现代化的治理需求,江苏的环境治理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韶华。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目标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省人民和社会各界对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充满新期待。让我们一起聚心聚力,共同守护好美丽家园,在不远的将来,让诗意栖居、水韵江苏成为我们的环境标配,让环境美新江苏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电话:0519-8568273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