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新起点谋新发展丨谋篇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
发布日期:2022-12-23

今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生态环境系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532”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系统推进生态中轴建设,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1月—10月,常州市大气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截至11月底,全市大气6项指标均实现同比改善,其中PM2.5、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下降7.1%、27.8%,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其中优Ⅱ比例达35%,同比上升10%,优质水比重创历史新高;太湖治理连续十五年实现“两个确保”。

标本兼治 夯实基础加精准治污

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常州市坚持标本兼治,强化长效治理与集中攻坚相结合,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水平。

常州市深入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不断夯实基础支撑,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今年,全市共安排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69个,总投资89.5亿元,占全省项目总投资的10%。

今年以来,常州市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新建改造管网221公里;累计建成8个“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绿岛项目,让更多小微企业享受公共治污设施服务。重新修订《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定实施常州“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出台危险废物清单化管理意见,实现固废危规范化管理。加强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印发《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建成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并完成试运行。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12个工业园区上下风向建成24个环境空气VOCs站点和380个微站点。完成2844家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联网和397个秸秆焚烧视频监控联网。

常州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深入开展“首季争优”“提质进位”等专项行动,年度安排治污攻坚工程项目2436个。在治气方面,组织78家钢铁、火电、水泥等行业排放大户开展友好减排、深度减排,完成4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完成189家重点企业VOCs清洁原料源头替代和44个涉气集群排查整治。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4528辆。在治水方面,全面开展支流支浜整治,对全市43条骨干河道沿线支流支浜开展全面排查监测,推进劣Ⅴ类支浜溯源整治,已完成整治149条。强化太湖治理,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涉磷企业、入河(湖)排污口等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累计排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2家,排定15项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试点建设工程,进一步推动流域城乡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在治土方面,完成15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强化“一住两公”用地准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金坛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国家试点。

系统治理 全力推进生态中轴建设

在 “十四五 ”开局之年,常州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了 “532”发展战略,即 “五个中轴 ”指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三个中心 ”指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两个示范 ”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

今年4月,常州市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成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出台《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十大专项行动,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高标准建设生态中轴是常州市生态环境系统近年的重点任务。截至11月底,184个项目(工作)已完成146个,完成投资83.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3%。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打造生态安全缓冲区,擦亮生态绿城名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已有7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21.1%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由“工程水”变为“生态水”。实施生态绿城建设项目62项,预计增核两万亩,扩绿5200亩,连网32公里。推进录安洲长江生态观测站建设。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望实现全覆盖;溧阳天目湖镇入选“中国生态文明奖”;金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省级试点通过验收。系统开展太湖滆湖“两湖”的生态修复,打造水清岸绿的水韵“两湖”。以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为契机,实施新孟河水环境治理工程,保障长江清水入滆湖。实施长荡湖生态体系建设(恢复)工程,恢复湖体自净能力。开展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和“以渔控藻区”近岸生态缓冲带建设。

两手发力 既动真碰硬又靠前服务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这一目标,常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两手发力,一方面强化执法提效能,一方面优化服务促发展。

在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准入门槛的同时,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上前服务,用心当好“店小二”,对重大项目建档立卡,“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保障125个重大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助力全市稳经济大盘。出台《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成立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专班,帮助企业梳理环境管理问题,通过“企业环保接待日”主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对12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施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总量指标储备库建设,腾出和盘活排污指标,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培育14家绿色领军企业。积极对上争取支持,今年累计争取资金6.2亿元。

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毫不手软,联合检察、公安部门开展打击危废非法处置、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废水偷排直排环境等“三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巩固“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模式,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1月—11月,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4万人(次),检查1.7万家(次),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278件,同比上升27%。武进局、新北局荣获“2021年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持续做好生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高标准抓好督察问题整改,所有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件均明确辖市区挂钩领导、市级责任部门;逐级制订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及配套专项治理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调度整改进展,提请常州市领导开展专项督查,纳入“四查一帮扶”走访活动。

超前谋划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美丽常州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未来,常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更加突出源头治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突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中轴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重点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四个方面着力。

具体而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优化,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合管控要求,对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实施更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匹配度、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适应性。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以电镀、涂料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区治理、镇村工业集中区更新改造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认真落实《全省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管理办法》,加强对排污总量指标核算、收储、使用的全过程监督。启动市级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探索园区环境质量与污染防治、总量核算的联动管理模式。对表面处理、纺织印染、化工原料药等重点涉磷行业开展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落实好绿色金融政策,积极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绿色工厂”,着力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

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VOCs集群化精细化治理。全面完成排放大户超低排放改造,国三以下柴油货车力争全部清零,储罐、生物质锅炉、活性炭、港口码头整治实现全覆盖,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切实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治理。以太湖一级保护区、滆湖长荡湖为重点,以减磷降氮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排污口、涉磷行业整治,基本完成支流支浜消劣提升,确保实现“两保两提”。全面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严防返臭返黑;稳步推进规模化农田排灌系统和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基本消除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源头防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实现一般工业固废、危废产生强度稳步下降。按期保质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国家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当年清零”。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两湖”生态优化、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绿城深化和生态品牌建设五大类工程,排定任务清单,持续推进生态中轴建设。强化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动态更新并严格落实全市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围绕低山丘陵、长江和“两湖”等区域,积极推进溧阳天目湖湖群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建立鸟类、长江鱼类等生态观测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和路径。

将建设适度超前、更加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关键举措。认真落实常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图斑”“代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利用等治污工程建设。推进电镀、涂料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整治,配套建设废气、废水及危废集中处置的“绿岛”项目,对涉VOCs排放的园区集群或企业开展“绿链”试点。推广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推进区域整治。探索建设环境污染犯罪一体化办案中心,出台《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提升环境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按照“1+1+1+N”框架,建设高效运行的生态环境数字监管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由辖市区组织选派镇街道优秀人员充实一线环境执法队伍,强化基层执法力量。针对洮滆两湖等重点水体,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电话:0519-8568273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