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江流日夜,共护一江水
发布日期:2022-1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长江两岸,绿意盎然。上游至孢子洲西头,下游至老桃花港河江阴界,长江常州段总长25.8公里。

回眸新时期护江成果,常州不断加大力度保护长江,重拳治理环境污染,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筑牢长江重要生态屏障。在“禁与放、治与建、进与退”之间,常州交出了优异答卷: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3家,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居全省第一。

铁腕治江

“生产锈带”蝶变“生态秀带”

得益于长江常州港和黄金航道优势,沿江工业一度成为城市重要增长极。然而,短短岸线曾密布84家化工生产企业,让常州成为全省沿江城市中拥有岸线最短、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浩浩长江,滚滚奔腾,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2019年5月,常州长江大保护指挥部挂牌成立,标志着常州长江大保护工作全面进入实战阶段。集中火力抓整治,加大投入抓修复,一场攻坚战在常州大地迅速打响。研究编制《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规划(2018-2035年)》,先后通过常州市政府、市委常委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常州市人大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定》,为沿江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成立长江大保护工作专班,抽调55名干部实体运作,周督查、月调度,全面推进化工企业关停腾退、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沿江生态廊道建设等39项重点工程,做到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守红线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打折扣、企业转型不断提速。

从问题暴露被动整改转向寻根溯源主动治理,常州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化工企业安全关闭基本要求》《化工企业安全关闭现场监督管理服务规范》2项地方标准,构建专家评估、方案设计、拆解施工、污染治理、土壤修复“五位一体”风险可控腾退方法,形成化工企业关闭腾退全流程闭环;深入开展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积极开展长江及入江支流水岸同治,加快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清理违法占用、违法建设,实施氮氧化物和VOCs浓度“双控双减”;严厉打击长江非法捕捞,建立了全覆盖、全天候、全时段的信息化防控平台,探索长江“智能化禁渔”模式,坚决斩断违法非法产业链、利益链,做好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

共护长江,时不我待,谋定而动,初见成效——

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已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3家,累计腾地超4000亩,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

累计拆除非法码头191家、沿江杂船和渔船344艘,整治排污口182个,完成城乡黑臭水体治理249条,关停化工企业631家、减少比例达70%以上;

常州已全面完成禁捕退捕“国考”任务,退捕渔船876艘,建档立卡渔民共1342人。

饮水思源

齐抓共管护一江碧水

清风拂柳,常州孢子洲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江面视野开阔,江滩上大片芦苇生机勃勃。这个曾经的江苏最大水上黄沙过驳市场,早已恢复平静。

“高峰时期240艘浮吊齐聚江面,当时距离取水口最近的浮吊,只有不到100米。” 原过驳市场经营户徐胜强回忆,当时江面吊机林立,绵延两三公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威胁着不远处魏村水厂取水口水质。

400万常州人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里,不能“守着一江水没水喝”。面对饮用水源受到的威胁,2017年7月28日,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启动“零点行动”,155艘浮吊全部停止作业,驶离魏村水源保护区,到指定水域停泊。仅仅1个月,清退行动撤离了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110艘过驳浮吊,驱离了行动开始前已经靠泊过驳浮吊的125艘黄砂船。

“这也是我们自‘263’行动开展以来,花大力气整治的一块区域。”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回忆,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原有两家规模企业及住户,产生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就近的排涝站后排往长江,对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区生态环境部门经多次实地察看,决定对取水口保护范围内进行专项整治,对企业及4户住户全部进行拆迁。

如今,周边村民习惯晚饭后去江边走走,吹吹江风,看看江景。江边的环境变好了,除了政府部门的长效管理,魏村的村民们也把保护水源地当成己任,十多名党员志愿者自发成立巡防队,分成3组,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在江堤上巡逻。巡逻队员李师章说:“家门口变身网红打卡地,整改后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

破立并举

生态岸线占比全省第一

还江于民,建设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生态廊道,矢志成为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常州高新区也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成效明显,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如今的滨江渔港码头,早已没有了往日船舶机械的轰鸣声;江堤上下,是一片铺陈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

从荒田滩涂到繁华新港,从江心小岛到宜居家园,全力打造“三纵三横”多点生态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完成沿江300米范围内生态复绿和景观湿地系统建设,累计种植乔灌木5万余棵,新增绿地超3000亩。

以空间换时间,三级防控筑牢安全屏障。化工园区作为环境风险企业的主要聚集区,既是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高发区,也是各类敏感水体的重要环境风险来源。常州针对园区企业污染物来源及其特性,构建企业、园区、周边河流三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以厂区为基本边界,以公共基建、厂区废水为防控目标,做到提前分级、精细分类,实现清污分流、降污排污的功能目标,全面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控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对于沿江的变化,常州高新区“守岛人”石厚林最有发言权。“小时候,我们都住在岛上,白天在长江边游泳摸虾,晚上听着江水声入睡。后来,一家家化工厂来了,最严重的时候,住在岛上的我们都不敢开窗。幸好,我们的绿岛如今又回来了!”

当岛民集体搬迁“上岸”住进社区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却扛起锄头申请重返小岛,带领村民种树。盛夏时节,他种下的成片苗木随风摇曳,无人机升起,航拍镜头下的小岛,犹如长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破”与“立”之间,常州高新区探索的“空间补偿”机制架起桥梁。“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在这一“大闭环”实践路径下,当地对融合“治水、治产、治城”的土地管理机制,有了创新诠释。沿江布置了工业遗产式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敞开式公园省庄河生态廊道、十里绿廊等,架设常州“532”发展战略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的北极点,丰富了群众“临江亲江”的美好需求。

长江文化生生不息。目前,长江文化公园已启动规划。拟以“毗陵潮”为主题,以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功能分区为重点,规划“一带、一碑、两馆、两岛、十村”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沿江生态绿色文化带。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涵盖红色文化、桥梁文化、渔村文化等内容的长江文化公园,将成为最美江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绿色转型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作为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常隆化工一度面临抉择:是墨守成规固守原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压线”下艰难维持,还是革故鼎新转型搬迁,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天地?最终,企业选择了后者。“搬迁后,我们瞄准了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材料项目,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常州编制实施《化工园区转型发展规划》,在做好“企业腾退、低端产能”减法的同时,做好“高端产业、绿色产业”的加法,明确“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点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是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减重增强的理想材料。位于常州高新区“东方碳谷”的中简科技,在公司创始人杨永岗的带领下,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制备的国产化。中简科技、新阳科技、德国朗盛、合全药业等一批优质项目逐渐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沿江区域发展“含新量”。不断加大培育新兴产业力度,全方位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产业调整与长江生态提升融合发展。

数据是产业转型的最好佐证。两年来常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各项经济指标呈现不降反升、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2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469.4亿元,同比增长21.6%,2022年1—7月新材料产业产值322.6亿元,同比增长33.6%,园区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至2021年的20.1万元,增长了近一倍,并成功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通过现场验收,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腾退化工企业,员工端上新饭碗。常州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做好转型升级企业稳岗扩岗和沿江低质低效腾退企业员工再就业工作。去年以来,共开展腾退企业员工再就业培训80余场,专场招聘60余次,3000余人获得新的就业岗位。

从护江到全域生态,常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交出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全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50%;优良天数比率从2013年的57.6%提升至2021年的76.4%,提升18.8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从2012年的38.7%提升至2021年的92.2%,提升53.5个百分点。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常州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溧阳市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电话:0519-8568273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