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攻坚战报 | 常州:围绕环境质量改善一步一个台阶 锲而不舍善作有成
发布日期:2021-01-26

2019年,常州市成为江苏省唯一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大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的设区市。2020年,常州市环境质量改善更上一层楼。

PM2.5浓度为40.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优良天数294天,优良率80.3%,同比增加13.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改善率位列全省第一。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84.4%,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位推进,从上到下督查考核的强化密不可分。

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基础上,设立书记、市长为总指挥的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辖市、区也设立了相应的指挥部及办公室。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出征,主要领导每年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开展现场督查,狠抓任务推进部署。每年制定专门督查考核办法,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现场督查。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推进专班。常州市攻坚办对治污攻坚薄弱地区开展帮扶指导。2020年下半年,市攻坚办进一步组织开展了压茬式督查,每月对推进情况不理想的项目、问题开展督查督办,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点评制度,每季度召开点评会,通报存在问题,公布各辖市区排名,年底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情况开展考核。同时,坚持曝光问题回访制度和曝光问题整改验收销号制度。

随着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常州环境信访受理数量持续下降。2020年,环境信访系统、12345平台受理的环境信访问题同比下降10.3%,与2018年相比下降41%。

“规定动作”叠加“自选动作”

污染防治攻坚,常州首先做好“规定动作”

目前共淘汰报废老旧汽车48463辆;划定市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全市钢铁、火电行业均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所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全面完成脱硝改造;累计完成7981家“散乱污”企业整治;市区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3.91%。推进长荡湖涑渎水源地、滆湖备用水源地整治,基本完成“万人千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作;累计完成248个黑臭水体治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完成入江排污口排查,开展京杭运河、丹金溧漕河等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推进重点行业和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连续13年完成“两个确保”的治太目标;交通运输、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持续深化。全市共完成1150个小区、1678家单位、504个行政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建成区为100%、农村为91.45%,1576个规划发展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开展积极推进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危废焚烧处置能力由2016年的0.95万吨/年增长至19.1万吨/年。

在此基础上,常州的“自选动作”多有亮点

大气治理方面

成立常州东方恒远热能有限公司,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加快东部供热片区热力市场整合。优化提升化工产业布局,调整金坛盐化工区规划,更名为金坛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取消金坛培丰化工集中区、溧阳南渡新材料产业集中区的园区定位,调整武澄工业园化工产业定位。

水环境治理方面

狠抓长江大保护,积极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34家化工生产企业除3家保留改造提升外,其余31家企业均签约关停或转型协议;建设沿江岸线5公里生态廊道,建成沿江堤300米的连片复绿。制定出台《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天目湖的保护和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站长制,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长制问责办法”和“民间河长实施意见”,常州“企业河长”和“党员河长”治水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江苏省推广。

生态修复方面

2020年10月10日,溧阳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坛区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武进区围绕“打造生态滨湖区,建成保护引领区”目标,扎实推进七大类102项工程。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坚持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累计完成建设项目760余项,实现增核 3.3万亩、扩绿近4万亩、连网约700公里。深入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光大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被中央文明委设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第一家基层联系点。

“十四五”开局,做好谋篇布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州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把源头治理作为根本策略,把减污降碳作为关键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切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和腾退用地的异地置换、高效利用。统筹推进长江沿岸生态一体化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挖掘弘扬长江文化,积极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入推进大气治理,将实施各类燃烧源和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料行业的深度治理,依托大气攻坚平台和快速溯源系统,建立覆盖市、区、镇、村的网格体系和责任体系。以市考断面考核来保障国省考断面水质,重点关注城区河道水质改善,大力开展支流支浜整治工作,着力提升湖泊水质,尤其是加强对总磷污染的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管理,做好“土十条”终期考核。

常州还将持续推进化工、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支持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发展,推动苏锡常固体废弃物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环境绿色发展水平。

在生态修复方面,常州将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沿长江、沿太湖、沿大运河,扎实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城乡公园布局,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让更多市民出门见绿。

 

主办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

电话:0519-8568273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6

苏ICP备05003616号